有这样一条水渠,绕3座大山,过3道绝壁,穿3道险崖,全长9400米,全程采用人工开凿,像一道“刀痕”清晰地刻在大山之上,源源不断地为草王坝村输送着生命之水。

有这样一名共产党员,有着党龄63年,当了46年村干部,与大山较劲,将自己36年的岁月倾注在这条水渠上,从根上改变了草王坝村的贫苦境遇。

这位埋头苦干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“当代愚公”名叫黄大发,这条渠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。
为引导广大青年追寻光、成为光、散发光,从时代楷模的事迹中汲取精神滋养,贵州开放大学(贵州职业技术学院)信息工程学院“峥嵘岁月,百年初心”发展成就观察团来到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(原名草王坝村)拜访了“七一勋章”、“时代楷模”荣誉称号、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、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等荣誉获得者黄大发。
汽车在群山之中至少拐了上百道弯,接近3小时的车程,终于一睹“天渠”真容。观察团队员蒋明志感叹道,进村的山路都如此艰难,难以想象黄大发爷爷是如何带着村民们靠着锄头、钢钎、铁锤和双手,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“天渠”的。
在团结村支书陈银飞的带领下,观察团参观了已经被改造成党员政治生活馆的黄大发旧居。墙上的锦旗、半碗水、破灶台、两床被子无声地述说着老支书的大公无私的赤子之心。

老支书的家就在旧居后,上坡便到。老支书就像一个邻家的爷爷,慈祥而又可爱地迎接我们。“你们从哪点来嘛,吃饭没得嘛?”,“吃李子,我今天自己讨(摘)的。”别开生面的专访,就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开始了。老支书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历尽艰辛的修渠故事,让观察团成员近距离感受了“一个人、一辈子、一道渠”的榜样力量。黄大发爷爷告诉大家,年轻人要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,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,要不计得失、用双手为父老乡亲创造幸福生活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质朴的语言蕴藏着无穷的力量,深深撼动了每一位观察团成员的内心。

经大发渠流淌下来的汩汩清流不仅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涸贫穷的村庄,成为村民美好生活的源泉,也滋润了每一个知晓大发渠故事青年人的精神家园,成为他们奋发有为、建设家乡的精神力量。

返程路上,黄大发爷爷的谆谆教诲在成员脑中不断回响,大家都说很荣幸能在三下乡期间来到团结村,听黄爷爷讲大发渠的故事。我们青年要心中有信仰、肩上有担当、手中有本领、脚下有泥土,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,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奔跑,为党和人民建立新功业!
供稿:信息工程学院 冉茂烨 常征
供图:学生记者团 夏露露 蒋明志 杨俊枭
一审:信息工程学院 姚楠
二审:党委宣传部 刘环宇
三审:党委宣传部 黄丽娟